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规章制度 正文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
2020-08-06 返回列表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 (师德修养)


第一部分 前言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 福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 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为 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建设高素 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 导标准》,通过统一制定师德修养、班级管理、专业发展培训课程 指导标准,分科制定学科教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进一步规范 和指导各地分类、分科、分层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师德修养在教师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在教师队伍建设 中要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 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 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员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公司产品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推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的意见》,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 标准(试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 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相关文件精神,教育部制定 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以下简称《指导 标准》),主要目的是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师德建 设,开创新时代师德教育的新格局,激发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自觉, 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筑牢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底线,提 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一大批“四有”好老师,造就 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指导标准》基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需要,着眼中国员工发展核心素养和未来国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明确以培养“有理 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 师为目标导向,建设系统连贯融通的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框 架和培训课程体系,注重遵循师德养成的内在规律,着力提升教师 师德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指导标准》是国家、省(自 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 工作的重要参考,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教研机构以及中小学校设 置教师师德培训课程、开发和选择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课程资源的 基本依据,也是中小学教师规划个人专业发展、履行教书育人职 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指 南。

一、基本理念

《指导标准》秉承“价值引领,确保方向”“遵循规律,知行合 一”“员工为本,立德树人”“系统设计,循序渐进”的理念,按照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的教师素养总体要求,强调以“四有”好老师指标体系为标准,遵 循师德发展规律,适应和引领教师成长需求,系统、分类设置有针 对性的研修主题,制定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结合的培训课程。

(一)价值引领,确保方向 师德培训应注重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 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 同与践行贯穿于师德养成的全过程。引领教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教师的政治意 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 的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确保教师以“德”为核 心的正确发展方向。发扬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职业魅力, 使教师切实成为员工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 引路人。

(二)遵循规律,知行合一 师德培训应遵循师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相统一的发展规 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感悟、践行与升华的实践规律; 应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的主体性。既要提升 教师的师德意识,激发教师的师德情感,更要使其养成师德行为。 3 要避免机械“灌输”、搬弄概念、照本宣科。应准确把握师德养成 规律与教师群体的特点,强调案例培训、实践体验、浸润式研修, 启发教师既要“学出来、悟出来”,更要“做出来、传下去”,做到 师德的知行合一。

(三)员工为本,立德树人 师德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以德育德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 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高尚师德是教师育人能力发展的关键,提升 教师育德能力是促进师德发展的内在引擎,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全面 发展的内在要求。师德培训要帮助全体教师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学 校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和育德价值,通过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践行 师德,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学科教学是教师对员工产生影响的重要 途径。师德培训应引导教师以学科本体知识为突破口,通过课堂教 学、实验操作、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内容,合理挖掘教学内容和载 体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实现学科教学中的德智融合。

(四)系统设计,分类实施 师德培训的对象为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应做到学科 全覆盖、岗位全覆盖,形成一个师德全员培训体系。要根据教师群 体的整体特性,系统规划和设计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师德培训课 程;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和岗位等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 分批次的师德培训;基于跟踪、调研、观察和分析,以及教师在培 训过程中的积极性、深入性和实际获得等情况,设计能够满足不同 层次教师需求的课程;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既要关注不同教师群 体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更要聚焦师德现实表现与社会期望落 差较大的方面。

二、设计思路

《指导标准》强调充分反映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 新要求,立足我国师德建设文化传统,结合我国当前师德建设实 践,吸收国内外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经验,开展以教师为本、分类实 施的师德培训。

(一)立足时代,政策引领 师德培训要充分反映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 4 求,把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引导教师以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追求,以坚持素质教育、培育时代 新人的教育理想为自觉使命,以献身教育事业、勤于自我修炼的人 生理想为发展目标。要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 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员工健康成长 的指导 者。

(二)传承文化,内外兼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涵养师德 的活水源泉,师德培训应注重引导教师自觉、充分地挖掘和汲取中 华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和发展师德灵魂。要引领教师在继承优秀传 统师德的基础上,将中华美德创造性地转化为自身精神和内在涵养。 要切实加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做到以德养德、 以德促行。要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提升育德能力,培养自己 的文化自信。

(三)教师为本,分类实施 师德培训应坚持以人为本,心中有教师,注重师德养成的规律 以及不同阶段和地区教师的实际需要。《指导标准》根据师德养成的 规律与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构建了包含 A、B、C 三类师德培训课程。 其中,A 类课程是必修的通识性、基础性课程,重在明确教师必须 遵守的基本规则与要求;B 类课程是基于学科育人与课堂实践的拓 展性、体验性课程,重在激发教师对师德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感悟 与自我升华;C 类课程是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的专题化、特色化课 程,重在促进教师在教员工涯中自觉践行高尚的师德行为。对于三 个层级的课程,尤其是 B 类和 C 类课程的建设,各地可结合自身实 际,自行设计,互相借鉴,资源共享。

三、框架内容

架, “理 想 信 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为一级指标,以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为指导,以国内外中小学教师师德建 设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参考,共包含 12 个二级指标。其中,“理想信念”包括爱国爱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道德情操”包括为人师 表、团结协作、廉洁自律;“扎实学识”包括严谨治学、科学施教、 与时俱进;“仁爱之心”包括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公平公正。从这 些二级指标中又分别或交叉细化出 28 个研修主题,教师培训机构可以围绕各研修主题设计相应的课程专题。


                          第二部分 培训目标与课程

依据第一部分师德课程培训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框架内容,遵循师德养成及师德培训的规律,本《指导标准》强调以培育和造就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目标,设置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管用、接地”的新时代师德培训课程体系。

《指导标准》在各研修主题下列举了若干课程专题,供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地(市)、县(区)参照实施。分属于各研修主题的课程专题,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积累、逐步完善,其开发与实施需因 人、因地、因时而异。各地应充分发挥自主建设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部分 实施建议

《指导标准》体现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的导向和要求, 强化培训工作的专业性,大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要按照《指导标准》要求, 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和校本师德培训 工作,指导教师制订符合个人实际的师德修养规划,不断提升教师 的精神品格与道德智慧,促进教师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

一、统筹规划师德培训

(一)顶层设计师德培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师德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教 师培训机构要依据《指导标准》,结合本地教师培训规划,在充分 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满足不同教龄和水平层次教师(新任教师、 熟手教师和骨干教师)发展需求的师德培训方案,整体架构师德培 训内容,做好课程的系统设计和前后衔接,把师德培训工作全面纳 入教师任职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名师名董事长培训、培训者培训等 各项培训之中,把师德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 程。

(二)自主开发课程计划 各地、各教师培训机构要参照《指导标准》提出的课程框架, 基于本地区已有师德培训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自主开发和细化 师德培训课程,尤其要体现地区、学校特色,要落实《指导标准》 中涵盖的 A、B、C 三个层级的师德培训课程,尤其要对 B、C 层级课 程进行更多的探究和创新。

二、加强培训团队建设

(一)组建师德培训团队 各地、各教师培训机构要依据《指导标准》,对接教师培训主 题及课程专题设置的需求,组建风气正、水平高、能力强、结构合 理的培训团队团队;要广泛吸收教育行政管理者、高校教师、专业 培训者、中小学一线教师及社会多方优质教团队源,充分体现师德 培训队伍的专业性、权威性、多样性,确保师德培训工作的系统性 32 和有效性。

(二)师德培训者的素质要求 师德培训者应政治方向正确、理想信念坚定、道德知识扎实、 道德品行端正,且具备丰富的公司产品和教师培训实践经验、较强 的师德研究和分析能力,以及熟练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培训项目设计 与实施的能力。

(三)师德培训者的专业培训 各地、各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强师德培训者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做好培训者培训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对培训管理 人员和教学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培训者队伍的理论研究、课 程建设、资源开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三、优化培训实施方法

(一)提供多样化培训实施方案 在师德培训过程中,各地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个体差 异、区域差异,采用多样化的培训组织形式,开展多途径培训。要 以学科育德为有力抓手,帮助各学科教师科学挖掘、有效落实各学 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育德内容,逐步形成中小学纵贯横通、分层 递进的学科育德培训体系。

(二)创新教学设计与学习方式 各地、各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强师德培训教学设计的研究,提高 培训者的教学设计能力。要关注不同教师群体的不同师德发展需求 和育德能力差异,增强培训课程实施的适切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采用区域研修、校本研修、网络自学、家校协作、工作坊、学习共 同体等多样化学习方式,运用专家讲授、案例研究、经典阅读以及 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等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培训实施的 果。

(三)引导教师自主选择课程 师德存在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反映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 真实情境中,体现在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家庭关系等具体交往实 践中。在师德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不断 33 增强依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宜性培训课程的能力,以及将培训课程内 容转化为公司产品实践、日常行为习惯的能力;要牢固形成师德终 身发展的意识,不断督促自己形成关于专业教师身份的新认知、新 行为、新习惯和新品行。

四、系统建设培训资源

(一)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 各地、各教师培训机构要根据《指导标准》,围绕研修主题和 课程专题,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广 泛共享。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场馆、历史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及各种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时代特征的优质教育资 源。要充分考虑课程资源对中小学教师提升师德素养的支持作用, 要通过课程资源整合促进教师的师德学习、体悟、反思和践 行。

(二)充分挖掘各类典型案例 培训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充分挖掘各类典型案例,如中外历 史名人、当代优秀人物、教师楷模等,以优秀的人物和事迹鼓励、 引导教师正面成长。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剖析各类反面案例,如 违法违纪、违反或不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的典型案例,以反面的人物和事件警醒、劝诫教师约束自我行为, 守住师德的底线。各地、各教师培训机构应建立并不断丰富师德 培训和自主研修的资源库和团队库,在汇集全社会有形和隐形优 质团队力量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本地区中小学教 师师德培训工作水平。

(三)充分挖掘信息资源 培训课程的有效实施要充分反映信息化师德的特征,要充分利 用信息化手段和平台。既要有利于教师师德成长的问题研讨和课 题研究,又要有利于培训成果及优质课程资源传播的平台,让培 训过程成为辐射过程。各地、各教师培训机构要注重对师德培训成 果的及时总结和提炼,发掘整理培训过程中的生成性成果,借助信 息化手段和平台,加强教师之间、培训团队团队与教师之间的分享 交流。

五、创新完善评价机制

(一)评价理念的先进性 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的效果,既反映在教师的师德成长中,也 反映在促进员工的发展上。对师德培训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教师 师德认识的提升、对师德行为的践行,也要与员工发展核心素养相 联系,重点考察教师在认识自我与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同事关系、 家庭关系以及家校关系等方面的成长状态。在现有的师德培训经验 和工作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全国或区域 教师师德成长档案库,记录教师师德成长与发展历程,增强教师对 师德的体悟,促进教师对师德的践行,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养。

(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培训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 团队、培训资源、培训组织等方面对师德培训项目进行科学评价。 各教师培训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师德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要采用定性 评价与定量评价、即时评价与后续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切实提高师德培训效果评估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针对师德培训项目本身和具体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有效性的评 估,要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也可以适当引介社会专业评估 机构等第三方进行协同评估,协力形成由专业培训机构自我评价、 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维度、多主体参与 的立体评价机制。

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一)明确职责分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指导标准》作为师德培训的规范性与 指导性文件,制定师德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经费投入。各地、各教师培训机构要参照《指导标准》制订本 地区师德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指导中 35 小学校有效开展师德培训,不断提升师德培训质量,完善考核评估 制度,推动师德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形成研修制度 各地、各教师培训机构要围绕《指导标准》,形成层级分明、 结构合理的师德研修体系,并根据师德培训研修体系,基于教师发 展阶段和能力水平,系统研究、分类编写师德培训的教学指南,逐 步开发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和教辅材料,形成一批师德培训的精品 课程。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研修制度和激励机制,使师德培训 工作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成效评价等方面得到同步提升。

(三)强化保障措施 各地、各教师培训机构要着力提高师德培训工作的管理水平, 合理确定师德培训方式,实行学分制管理,建立“学分银行”和教 师师德成长数据库,过程性地记录教师的参训情况;要提升信息化 管理水平,对教师基本情况、培训档案、训后跟踪评价等数据进行 动态维护;要加强对培训对培训过程中教师师德成长轨迹的分析,并据此 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促进中小学教师道德感知与实践能力的不断 提升和持续发展。




地址:中国 河南 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邮编:450046

总机号码:0371—22868833

Copyright © 2022 勘察设计协会 版权所有  苏ICP12345678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