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军,男,汉,河南清丰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威廉希尔中文网站部长。
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评价、基础教育改革
教授课程
课程与教学原理、教育评价研究、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经历
1985年9月—1989年7月 在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教育系学习,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89年9月—1992年7月 在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教育系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7年9月—2000年7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博士学位
2000年9月—2002年9月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
科研项目
2006年—2012年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2006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促进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研究” 第一主持人。 2002—2005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研究”,第一主持人。 2002—2004年,主持教育部专项课题:“小员工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课题主持人
2014—2017年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 (14JZD042)
2013-2014年主持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小员工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
2011-2013年主持教育部委托课题“普通高中员工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013-主持年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高中员工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3BJY011)
2012-2014年主持河南省教改重点项目“高等学校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
2013-2015年主持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1-2013年主持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重点项目“农村地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问题研究”
2002—2005年,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员工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与实验”,第三主持人。 2001—2003年,主持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第一主持人。 2003—2004年,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2004—,参与由香港华夏基金会资助,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研究” 2005—,主持河南省软科学项目:“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研究”第一主持人。 1992—1996年,参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课题“主观题评分误差控制实验研究”,负责作文误差统计分析。 1994—1997,参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课题“高中毕业会考评价和中学教学指导的研究”,负责会考答卷分析和中学教学指导。 1997—1999参与“中、日、韩三国教育观念比较研究”,负责中国方面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发表论文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发展性学校评价提升学校专业性之路径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第7期
还“三好员工”评选的本真面目,《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第10期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博弈,《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9期
主体性发展的时代内涵,《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4期
课程改革与发展呼唤新型的课程评价,《天中学刊》2006年第4期
理性反思:专家的内在品质,《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发展性教育评价探微,《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2期
小员工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研究,《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4期
员工评价:从历史的视角看员工评价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5期
呼唤主体发展的教师评价,《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7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河南教育》2006年第3期
享受一种有智慧的人生,《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年第9期
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进展及其阐释空间的拓展,《现代大学教育》2014年第2期
论“卓越出版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出版发行研究》,2014年第4期
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教师教育学报》2014年第3期
课程史研究:问题与展望,《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走向高位均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然追求,《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普通高中员工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1期
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构想,《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9期
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期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论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现代教学观念的理论基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初中员工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偏差、成因及改进,《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6期
关于综合素质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期
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期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教育评价的反思和建构,《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9期
生命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课程实践,《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员工发展问题,《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年第3期
“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9期
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主体,《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8期
冲突与融合:课程文化在教育变革中破茧成蝶,《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4期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Z4期
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
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9期
试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2期
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第5期
走向理解的教学评价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评价改革,《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0期
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学科教育》2003年第1期
对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评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4期
区域推进:变革性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0期
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
论教学质量的内涵与构成,《教育评论》1999年第5期
主体教育与课堂教学评价的探讨,《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3期
论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教育科学》1999年第2期02:15-17.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2期
关于教育评价方法论的思考,《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的跨世纪探索,《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论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教育科学》1992年第2期
出版著作
《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独著;
《课堂评价论》,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独著;
《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著;
《教育学》,201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
《等级评分》,2004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译著;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
《小员工口语交际能力评价》,2004年,朝华出版社,主编;
《教育评价学》,2016年拟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
荣誉奖励
独著《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编教材《教育学》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持“高等教育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获河南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课程史研究:问题与展望》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培训交流
2005年5月-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 高级访问学者。
2012年2月1日—5月1日 美国雪城大学 高级研究学者
2012年12月1日—12月7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教育评价项目评审专家
2013年12月1日—12月21日 英国 大学董事长培训